80後中國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研製無人艇多次南海南極作業

社會熱點

發布時間: 2021/12/06 21:42

最後更新: 2021/12/06 23:01

分享:

分享:

據中國科學報消息,中國四名教授當選2021年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,其中上海大學教授彭艷還是一名80後,投身無人艇研究十余年,打造出精確執行海上任務的無人艇,在東海、黃海、南海、南極執行大量任務。

報道指,中國石油大學(北京)教授張遂安、復旦大學教授鄭正、上海大學教授彭艷和廣州大學教授張季超當選2021年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,歐洲自然科學院主席Tyminskiy Vladimir教授向當選外籍院士祝賀。

據澎湃新聞,彭艷於1982年6月出生,教授,博士生導師,是中國教育部海洋智慧無人系統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、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長,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執行院長,研究方向為海洋智慧無人艇裝備、振動能量收集技術與部元件、裝備自供能部元件等,獲國家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等。

曾獲美中經濟和安全評議委員會認可

報導稱,彭豔的研究成果近五年獲得國家和上海市的多項科技進步、技術發明一等獎、二等獎等10餘個獎項;並發表國內外頂級期刊等論文30餘篇;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0餘項。

報導稱,彭豔一直致力於海洋智慧無人艇裝備、海洋感測器的研究工作,帶領團隊研製了「精海」9個系列無人艇(寓意精衛填海),「精海」系列無人艇作為中國第一艘在南海、第一艘在南極、第一艘在東海作業的無人艇,進行20多次南海島礁探測,為填礁造島提供資料支援、在南極羅斯海為雪龍號首次找到錨地、完成桑吉號海上重大溢油探測與處置、獲得了中國第一個無人艇的國家技術發明獎、被中國國家基金委選為建委以來10大科技成果;得到了國際認可,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和安全評議委員會在2016年報告指出:中國在無人艇領域取得了進步,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的精海系列。

科技是海洋強國的核心競爭力

彭豔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:「經常有人問我們,為什麼選擇了用10年的時間做海洋無人艇。不知大家是否記得,125年前中日甲午海戰,裝備落後導致致遠艦沉沒,開啟了中國近代國恥。我們沉痛的看到,炮彈裡面裝的是沙石,作為動力的鍋爐由於清政府經費壓縮年久失修。鄧世昌等愛國人士縱有一腔熱血,怎能報國?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們,裝備弱則國弱,痛定之下而思痛之恨,居雖安之而豈敢忘危。科技是海洋強國的核心競爭力,10年前我們組建了精海團隊,寓意用精衛填海的精神,打造出精確執行海上任務的無人艇」。

她說,從關鍵技術突破到工程應用,需要大量的海上試驗。十年間精海團隊大量時間在海上。海上環境惡劣,需要不怕冷風吹、海水泡,忍得住暈船,耐得住寂寞。工作的常態是一邊吐得昏天暗地,一邊堅持完成調試任務。這就是「精海」團隊,她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2歲。這十年中,酸甜苦辣鹹都有過,但是做出最先進最實用的海洋裝備,一直是引領大家努力向前走的那一束光。

責任編輯:袁瑋婧

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,Bookmark hket.com中國頻道

立即讚好《香港經濟日報 hket.com》粉絲專頁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